受訪學長:祝賢(祝仙)
訪問者:張茂揚、丁敬育
陪同者:楊翔竣、許雯婷
Q1. 你覺得在活動方面當較高階層的職務時跟一般職務的差別是甚麼?
每個活動都不太一樣,像是之夜在一線會有上舞台的壓力,至於主驗則比較有行政上的壓力,不過也會有種傳承的感覺,看著小孩子成長的感覺。
總召就屬於行政方面,主要工作著重於借場地、宣布事項等大方面的事情,活動長則是比較注意活動方面或是較細節的部分,例如:活動流程等,必須跟組員一起討論事項、對活動有一定的概念,系上的活動大多是之前流傳下來的,像是「逃走中」,不過活動設計時有一些好點子也會納入。
Q2. 根據過去及現在,對未來的心理營有何看法或期許
對心理營的想法從我大一以來一直都沒有變,當初是因為曾經參加過中正心理營,感受到大學營隊的魅力,就覺得自己上大學之後一定要舉辦或參加。其實我們那時候才三屆,所以也有一種一定要幫01學長姐的使命感,當然自己喜歡跑活動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啦。
對我來說,參加心理營是幫助高中生去認識一些不同地區的朋友,同時也能讓他們認識知識、學習到他們想了解的事情,在心輔時間也能幫助他們進行自我探索,對我的幫助則是可以跟學長姐一起做事、聯絡感情。
Q3. 學長在活動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是屬於帶領討論的人,可能與擔任的職位有關吧(曾擔任過之夜主驗、心理營活動長),像是擔任活動長時,自己不要一開始就尷尬,這樣氣氛就沒有辦法帶動起來,對小隊中的每個人處理方式也都要一樣。
因為本身是台南人,想說自己對於台南這個地方比較熟悉,於是就跳出來當班代了,當班代的時候會給別人一種嚴肅的感覺。
當初選填系學會的時候,因為當初不太知道各個部都在做些什麼工作,就把活動部填為第一志願、公關部填第二志願,雖然最後進了公關部,沒進活動部有小小失落一下,但是總體來說進公關部還是滿開心的,那時候覺得兩個都很有趣。
我也有跟其他團體接洽,像是跟其他系一起做聯名卡。當初是其他系的人連絡苑姐的,我被找去當小幫手,幫系上同學謀福利吧!過程中有開了幾次會,會看到一些會議進行方式的差別。大一剛進公關部時,還記得苑姐有傳給我一則訊息,內容寫了其他人對我的看法,提到我比較不考慮別人的意見,而苑姐希望我多去跟別人溝通,其實當下感到蠻震撼的,之後自己也變得會多聽別人的想法。
我還有做這次天宮育幼院的志工,我這組是要帶領一個五次的自我探索團體,幫忙帶國高中、小學的院童上課,陪他們念書或做作業。想參加的原因是因為有帶領團體的機會,然後也可以設計團體教案,主要是為諮商所做一些準備跟訓練技巧。
每次活動的工作職位都不同,擔任不同職位都能學到不同的東西,而且對於跑過的活動會有認同感,也因此跟大家感情變好、比較有話聊。
至於其他社團我並沒有參與,只有南友會跟系上活動,順帶一提南友會的凝聚力還蠻強的。
Q4. 想考諮商研究所的原因?
剛進來系上時會有一定的壓力,覺得說如果沒有做心理相關的事,當初就不用進來心理系。起初對人因工程感興趣,但這必須跟很多人接洽,如果未來從業生活是這樣,會讓我感到很大的壓力,因此轉而接觸諮商心理學,並發現諮商領域對於如何幫助人的想法很棒,也跟自己對心理學的期待滿接近的,所以開始考慮要不要往這方向走。後來因為家裡外公、外婆接連因病去世,看到家人的負面情緒,可是自己想幫又幫不上忙的感覺,讓我察覺到自己很希望能成為一個可以幫助人走出特定狀態的人,就開始下定決心要往諮商的路努力。
我不是一開始就明確的知道自己以後要走哪一方面,蠻喜歡探索自己是否想走研究這一方面的過程,但也不能長時間都在探索階段。
Q5. 跑林君昱的lab有什麼收穫?
君昱教授的lab其實滿free的,教授不會叫你一定要做什麼,如果只是想體驗研究生活可以幫幫學長姐準備實驗或大小事;想要做自己的實驗或國科會計畫,教授也都會盡力幫你,機會很多,但是要自己主動去問。
我自己是在lab的兩學期裡面,看到學長姐的研究生生活,雖然我很喜歡這種設計實驗去驗證自己對人類行為假設的感覺,但還是覺得學術研究不是那麼符合自己想過的生活。
其實每個教授都有不同的lab,像是楊政達教授偏向視知覺、胡書榕老師及蕭富仁主任則是偏向生理這方面、周麗芳老師則是在工商這方面、胡中凡老師主要研究認知發展,會選擇君昱lab的原因在於對記憶較有興趣。
Q6. 系排與你之間的關係
大學之前沒有碰球類,只是想挑一個系隊去跑,排球看起來很有趣,就加入系排了,一開始打得很爛,挫折感很大,後來發現是自己練習時間太少,後來有加強練習,情況就比較好了。
排球是可以跟一群人打得很開心的運動(不論是同學或對手),是輸是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與同學間的默契配合。
如果希望排球變強的話,一定要多努力練習,要求自己要進步、多去比賽或參觀大型比賽,把握那種想要跟隊友上場一起努力的感覺。
Q7. 從當初剛進成大心理系到現在一路下來的心路歷程
當初進成大是滿懷憧憬的,還沒有想過未來會走哪一方面、哪個目標,只是單純覺得心理學很有趣,而不曉得系上的實驗與認知的比例佔那麼重,尤其是認知方面。
在大一到大二這段期間性情轉變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跑了宿營跟心理營,跟大家變比較熟,所以就不像一開始那麼的閉俗;還有一個原因是那時候就體會到世界上分成兩種事:自己能控制的事跟別人決定的事。自己能控制的,就盡力而為,結果好壞自己承擔;除此之外都是別人決定的事,你做什麼都影響不了別人,所以順其自然就好,不要拿這些事情來增加自己的煩惱。大概就是這兩個原因,讓我之後面對生活發生的事情都有不太一樣的態度。
大一時個性比較矜持,之後多找一些跟同學或是學長姐接觸、相處的機會,也較常跑活動,對自己的本質也就更加的了解。
當初會演搞笑劇是學長姐分配的,可能他們有看到某些特質吧,但是我是覺得好像效果比他們預期的要高很多,給我的啟發是有抓到演戲的方式,比較知道要怎樣在舞台或大家面前說話,也開始培養察覺氣氛的能力,演搞笑劇的結果也有影響我之後跟其他人互動的模式。
Q8. 給學弟妹的話
課業上給學弟妹的建議:讀書的重點在於抓到概念,但是你如果以後想要往那方面走的話就必須要瞭解到更多。此外也應該要多去嘗試,如果有開一些少見的課可以選,要去思考以後的應用,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有些課會請很多講師來,像是醫學系翁裕峯教授開的醫學院選修社會科技與醫學導論,教授很有想法,上課喜歡跟學生討論,上完會有很多啟發。
上大學是一個新開始,難免會對自己有些期許,不要被過去的自己侷限了,可以多去試著改變、接觸到另外一個面向的自己,如果跟學長姐、同學或是周遭的人變更熟的話,之後做一些事可以得到比較多的建議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