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學姊:莊逸心
訪問人:許雯婷、杜俊諺
陪同者:楊翔竣
Q1:進入心理系的契機:
其實我當初的第一志願是哲學系,只是想當然爾受到家裡嚴重的反對,想過之後,覺得心理系和哲學系還滿類似的,都是在探討人,也覺得很有興趣,家裡的人也能接受,就以心理系為目標了。
Q2:用一個卡通人物或一首歌形容自己: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日文歌,是EXILE演唱的「もっと強く」(活出堅強),裡面有句歌詞說「我希望我自己可以為了那些看不見希望的人而去奉獻我自己這條生命」讓我很感動,只要我心情不好就會去聽這首歌,它會激勵我向前。我很喜歡這個團體,他們的歌詞都很正面而且感人。
卡通人物的話大概是夏木友人帳的主角吧,我覺得我和他很像,都很怕麻煩別人,喜歡只靠自己完成事情,是缺點也是優點就是了。
Q3:印象深刻的系上活動
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之夜,當初其實並不是主動想當總召,那時候03的大家都在忙,大家覺得最適合、然後也最有空的就是我了,那陣子超多人來找我聊天,總是聊一聊就問我要不要當之夜總召,我都說不要,那時候很單純地覺得大二就該認真念書了。可是最後我還是接了下來。
為什麼印象最深刻是之夜,因為它讓我獲得最多成就感,這是我在學生時期中受到最多人幫助的一個活動,所以活動大部分都有做到我理想中的樣子。而且也邀請到一些很特別的人,邀到一個大三的轉學生演MV,拉俞鈞去演戲,像阿光雖然很忙也願意當我的主驗,所有我想要的人都願意到達我希望的位置去幫忙,我想要的感覺大家也都願意去嘗試,而且所有主驗跟工人都出乎意料的強大,讓我真的覺得很開心。辦這個活動的時候真的會很"興奮",而且底下的人常常會給我很多驚喜,比如當時開舞的那隻雙人舞就真的很特別,我完全沒有做這樣的要求,但是大家都會自己主動去想該怎麼去玩這個活動。
心理營也有很多故事,當課程長是個意外,我本來不想跑心理營,可是那時候實在找不到組長,連一個人都沒辦法更不用說雙組長了。心理營跟其他活動有很多不同,比如說它是對外的,它是一個營造心理系形象很重要的活動,它參與了很多人,籌備期很長,需要的東西很多,所以很累,加上那時候我媽媽生病,真的忙不過來,我也沒時間回去陪她,有時候我媽做化療點滴要打12個小時不能動,她很無聊就會打電話給我,可是剛好在開會,只能跟他說我不方便接電話,像這種時候內心會很煎熬,我心一直放在那邊,可是這邊又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很痛苦。所以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可能不會想再跑一次心理營,因為我犧牲了很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當然,心理營給我的成就感還是很大,因為那時候課程組人很少,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感謝我超級強大的組員幫我處理很多事,不然肯定開天窗哈哈。
Q4:認輔計畫
認輔計畫是由行醫所的郭乃文老師主持,簡單來說就是,現在中小學有些特殊情況的孩子,會造成老師的困擾,但他們並非都有被確切診斷的心理疾患。一個班可能會有3、4個,一個年級就可能有30、40個,但學校心理師可能只有2個,所以行醫所就計畫讓心理系學生或研究生去幫忙,通常運用美術課或中午時段,帶孩子做團體,一天可能兩個小時,跟心理營的心輔組很像,但對象是中小學生。那時候我才大一,心概都還沒學完,一方面覺得惶恐,另一方面又還很有動力,覺得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去學,這個計畫帶給我的收穫很多。在帶小孩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無法控制的場面,但當你看到孩子們一點一點在進步時,會很感動,尤其是知道這些孩子在班上是被嘲笑或不受歡迎的對象,會覺得這很值得也很有意義。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郭乃文老師,一開始老師會來幫我們上課,她知道大家的年齡和知識背景差很多,如何讓這群人好好的按照指令一隊隊的去帶小孩,這就是乃文老師厲害的地方,雖然說是上課,其實並不是教什麼方法,比較像是把你心底裡對人的熱誠與關懷狠狠地拉出來,那時候對我真的蠻震撼的。
Q5:打工經驗
大一的時候想要找打工,所以找了一間餐廳。在那間餐廳打工的經驗是我大學生活中很珍貴的回憶,因為餐廳可以遇到各式各樣的人,讓我更了解台南;一邊做事一邊聽客人和老闆聊天,對我來說是還滿新奇的體驗,也是因為那間餐廳的氣氛太特殊,它有很多的故事,好像跑進一間魔法屋,老闆和老闆娘也有很多故事,在這裡我聽到很多人生命的分享,老闆對我也很慷慨給了我很多機會去認識他的朋友,包括一些紅酒的品酒會,所以也學了一點紅酒和餐點,大三真的捨不得辭掉這個工作,雖然只是一般薪資再高一點,而且六日都要上班,可是還是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後來我媽生病,要照顧家裡,不得已才辭掉。
我在老闆夫妻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他們可以為夢想捨棄原本人人稱羨的工作,會遇到困難也會遇到很多機緣,而那種達成夢想之後悲喜交加的滿足感,讓我開始對人生有很多不一樣的深思。
Q6:推薦的課程
郭乃文老師、葉海煙老師的課,還有因為我自己對舞台劇很有興趣,從高中就很愛看舞台劇,成大有戲劇研究所,中文系和台文系也有滿多現代戲劇的老師(推薦廖玉如老師),沒有興趣的人會覺得很無聊,但對我來說覺得很有趣。
還有一堂影響我很大的課,但是並不是推薦。是外文系的語言學概論,我覺得很多人都會想要避開雷課,但其實很多硬課會讓你有被歷練過的感覺(當然前提是有內容只是老師很嚴格),應該要勇於去挑戰它,之後就覺得還好我大一修過這門課,而且修過語概後,像發展或心概的語言就會覺得相對簡單。
Q7:LAB經驗
我跑的是君昱老師的LAB,覺得學習和記憶這塊還滿有趣的,老師是在美國亞歷桑納拿到博士,是研究意識領域的重鎮,意識很偏哲學領域,也是我有興趣的範圍,但老師後來的博論是做PRIMING,就跟意識的關聯性比較小了。
當專題生和跑研究室是兩回事,專題研究我還滿推薦的,因為分數很好看又是三學分的選修,做的事情又很簡單,但如果是想進研究室"學習"或觀摩,那真的要問清楚教授想要你幫忙的事情是什麼。
Q8:日本自助旅行
舞台劇和旅行是我充電的一個方式,我認為自助旅行才可以真正的認識那個地方,那種感覺和跟團很不一樣,每個小地方都可能是一個驚奇的發現,當然還是會有很可怕的事情,比如趕不上飛機,但是我就是很享受那種無拘無束的感覺。
有一次和我姊到了一家可以試穿和服的店,邊穿就和店家聊到說我們是從台灣來的,他們很驚訝,因為他們的父母是在台灣認識,後來結婚、回到日本,台灣對他們而言充滿了回憶,離開時他們還請我們為他們拍些台灣的照片,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讓人覺得旅途中遇到的人事物都好像冥冥之中跟你有著某種牽繫。
Q9:在心理系得到或學到什麼?
成大心理讓我有種好險我來到這裡的感覺,我覺得現在的我是我理想中的樣子,很高興在心理系發生的事、遇到的人讓我有這樣的轉變。它讓我對自己更有信心,相對於一些讀很好的科系卻對人生不確定的朋友,對自己的人生我是確定的,對自己是有自信的,就算未來有些無法掌握的東西我也不會害怕。
成大心理也讓我變得容易和人交心,心理系真的是一個很自然會和別人談心事的地方,高中的我完全不和別人講心事,對好朋友也是,很獨立什麼事都自己做完,來到心理系才理解到很多事是可以和別人分擔的,才開始變的有勇氣把很多事說出來。
還有學到助人的勇氣,因為覺得心理系是幫助別人的科系,會比以前更想貼近別人的想法,想要為別人做點什麼。
大學老師也給我很多思考,很慶幸我遇到帶給我很多想法的老師。
Q10:未來的規劃
我想要考陽明的心智哲學所,這是我大二就思考過的志向,也許家人會反對,我也還沒跟他們說,不過我會試著說服他們讓我去做我想做的事。
未來可能會想教書吧,對我來說這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方法,我覺得大學很重要,因為我的人生在大學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希望可以站上講台,告訴以後的大學生在這個階段你們可以做什麼。我覺得人生就是想得到的就去追求,會激起你求知慾的事物就去學習,不需要想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有沒有"錢途",當然並不會瞧不起這樣的人,只是我沒辦法這樣,我會迷失在裡面,未來要怎麼餬口未來再說吧。
Q11:給學弟妹的話
如果你對未來已經有一個雛形,覺得那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不要有太多的猶豫,就去做,因為不做也只是停在那裡。當你要慢慢把那個雛形描繪出來弄得很精細的時候,才會理解還有多少路要走,對自己的未來積極點吧。如果我的大學四年可以重來一次,我會更早開始看哲學的論文,更積極去發現一些機會,包括聽講座,聯絡那邊的教授,甚至和他們MEETING。
跑活動,對我來說不是件必要的事,但在課業之外也要找些很有意義的事去做,成大有很多資源,不要浪費,我覺得大學是個學習的地方,這樣的學習並不只是知識,而是更形而上地提升自己的人格、思考與普世關懷。